当前位置: 首页>>文明风采>>石大师范>>正文

吴建平:40年锲而不舍打造0.03mm指尖传奇

2021年04月01日  点击:[]

岩石薄片,地质工作者的“眼睛”。师生们透过这双眼,走进地质科学的微观世界;科研人员透过这双眼,探究地史地层的万千奥秘。

“要获取岩石中的矿物组合、粒度、结构、构造等信息,必须将岩石标本磨到极薄,再通过偏光显微镜进行研究。换句话说,岩石学中的薄片就相当于生物学中的切片。”吴建平介绍到。

匠心慧手 打造0.03mm的指尖传奇

“吱、吱、吱……”迎着清晨7点的曙光,伴随着切片机刺耳的声音,岩石水花泥浆的混动,吴建平开始了他日常一天的工作。站在水和岩石粉末形成的“薄雾”中,他表情专注、手脚利索地进行着磨制。由于经年累月地泡在冷水中,他的双手已颇有些红肿变形。

进行岩石原样切割

一块岩石样本要变成可供研究的薄片,需要经过粘样、切割、粗磨、中磨、细磨、精磨、切样、抛光等12道工序,并最终达到0.03 mm的标准厚度。吴建平谈到,这0.03mm,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,需耗时近两个小时,持续如机械手臂一般的均匀力。

磨片的成败,全在手指的一按一抬之间:轻了,磨不到位;重了,薄片磨穿;力道不均,薄片就会薄厚不均。从选样切样磨制到染色盖片的十余个步骤,任何一道工序的草率、大意、失手,都会生产出“劣质产品”来,这是个极精细的活儿。

“质量很差的薄片标本,很难观察出岩石结构、成分、孔缝等的真实面貌,会对科研和教学的准确性产生重要的影响。”地科院教师陈世佳介绍到,即便遇到诸如硬度大、易碎的岩样,吴老师也总是做到分毫不差。

进行薄片磨制

不同规格的薄片,研究内容千差万别,稍有误差,其结果都可能大相径庭。“绝不会让任何一个不合格的薄片从我手里交出去。”吴建平始终坚守着这个信条。

这0.03mm,为地质研究打开了窗口,方寸之间,见微知著。从南充到新都、从简易板房到如今宽敞的实验室,从地质馆标本抛光到特殊样品制作,数十载如一日,吴建平如痴如醉,练就了一身薄片磨制的“绝世武功”。

从他手上出品的十余万张薄片,极大支撑了资源勘查工程、地质学、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教学、教师科研及学科建设,也是学校是碳酸盐岩研究保持领先、地质学不断进取的有力见证。

不畏艰辛 40载锲而不舍的磨砺

无论严寒酷暑,吴建平每天要在几平米的操作台与显微镜之间往返百余次,双手浸泡水中几个小时,时刻承受噪音污染,一天下来,耳朵都是嗡嗡的,手指也经常破皮。

地科院教师唐洪明谈到,“普通人在那个实验室待一会儿就受不了,更别说吴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,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。”

观察薄片效果

面对这份辛苦超乎寻常的工作,吴建平尽管身体有些透支,乐观开朗的他却仍没有丝毫厌倦,反而有些乐在其中。

地科院教师张云峰回忆到,有次去磨片室,远远看见吴老师正心满意足地端详着什么,便打趣地问他得到了什么宝贝,吴老师则赶紧拿过自己刚磨制出来的超大薄片给他欣赏。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,令人动容。

“不分寒暑假,不分昼夜,不分休息日。”在地科院,只要师生有薄片制作的需要,吴建平绝不会有半点含糊,第一时间就赶赴磨片室进行制作。地科院党委书记朱江说,吴老师深知薄片对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,因此对待手上的工作总是时刻怀有敬畏。

为学生讲解岩石样品

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,磨片室从最初的六人到如今只剩他一人,吴建平已经默默坚守了40年。40年的时间,他也经历过苦恼和困惑,却并未曾有想要放弃的念头。

“磨片工作要求高又辛苦,基本很难招到合适的人。不少高校无奈只得依靠商业化机器,却又会带来磨制产品厚薄不均等诸多问题。”地科院副院长赵晓明感叹到,现在吴老师可算是国内高校磨片的唯一一人。

创新追求 以校为家的“磨片达人”

“吴师傅出品、必属精品。”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,吴建平总说,师生的需求和鼓励,期盼和赞许,是他坚持下来最大的动力。

因为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不轻言困难的性格,吴建平在油田圈里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呼:“磨片达人”。他说这既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,更是对工作不断创新追求的一种鞭策。

制作铸体薄片

因科研与专业建设的需要,吴建平要制作诸如荧光片、超大铸体片、包裹体、电子探针、岩屑片等越来越多的特殊薄片,有些制作难度非常高。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,吴建平主动拜访科研院所、探访油田企业工作车间开展业务学习和交流,及时掌握新技术、新方法,确保各类薄片制作的高质量完成。

根据组分结构、岩性情况的不同,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创立了“翻片法”,大大提高了磨片速度与质量,一年制作3000多张薄片,这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别人几年的定额。

地科院教师王振宇表示,吴老师技术特别好,有些沉积岩的薄片制作难度特别大,各大矿区的行内人都纷纷摇头,但爱钻研的吴老师总是二话不说地接下这些棘手的活儿,并高效出色地完成制作任务。

与学生讨论薄片制作

吴建平还同时管理着磨片室的钻、切、粉碎等多种设备。很多工作甚至都不是领导指派的任务,都是他自己“捡来的活儿”。对于那些额外的工作,吴建平从不谈报酬。经济并不宽裕的他总是很淡然地说,在学校干了一辈子工作,总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。

这是老石油人坚韧品质的有力传承,是“工匠精神”的最好诠释。从磨片室出品的每一张薄片,装载了他的青春与故事,记录了他的奋斗和奉献。40年来,吴建平以校为家,以实验室为家,在这一方天地里耕耘不辍、学而不止。(杨玉凤)

上一条:总书记对他说“你很年轻啊”——记全球赢家的信心之选首页地址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 下一条:王杨:“女神”教师让学生爱上计算机课

关闭